近有不少朋友反映,耳朵像塞了团棉花,听声音总隔着一层膜,坐电梯或爬山时耳朵还胀得难受。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在作祟。作为耳鼻喉科常见病,它特别青睐感冒后、鼻炎患者以及经常坐飞机的人群,今天我们就来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患。
我们的中耳腔原本充满空气,通过咽鼓管与鼻腔相通。当感冒引发鼻咽部炎症时,咽鼓管黏膜水肿就像被捏紧的水管,导致中耳腔形成负压。这时血管里的组织液就会渗入中耳,形成淡黄色积液,就像给耳朵戴上了"防水耳塞"。临床数据显示,约80%的儿童和30%的感冒后会出现这种情况。
除了明显的耳闷感,患者常出现三种典型表现:一是听力像隔了层窗户纸,别人说话听着遥远;二是耳朵里有水泡破裂的"噼啪"声;三是摇头时感觉耳内有液体晃动。更麻烦的是,如果积液持续超过3个月,可能会变成胶冻状的"胶耳",这时就需要考虑手术干预了。
耳鼻喉科医生会先用电耳镜观察鼓膜,能看到琥珀色液平面或气泡就像摇晃过的雪碧瓶。听力检查通常显示传导性耳聋,声导抗测试呈现特殊的B型曲线。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,可能需要做鼻咽部CT排查腺样体肥大等病因。
急性期可以试试这两个小妙招:嚼口香糖时捏住鼻子吞咽,能帮助打开咽鼓管;用热毛巾敷耳朵促进循环。药物治疗常用鼻喷激素减轻水肿,比如糠酸莫米松,配合切诺胶囊促进积液排出。对于顽固病例,医生可能在鼓膜上开个小米粒大的孔,吸出积液后置入通气管,整个过程门诊就能完成。
患有过敏性鼻炎的朋友要特别注意,擤鼻涕时别两个鼻孔同时用力。坐飞机起降时可以含颗硬糖做吞咽动作,婴幼儿建议喂奶或使用安抚奶嘴。游泳爱好者建议戴防水耳塞,研究发现每周游泳超过3小时的人病率比常人高2倍。如果孩子经常揪耳朵、看电视声音调,建议尽快到耳鼻喉科排查。
很多人担心鼓膜穿刺会留后遗症,其实穿刺孔比自然穿孔小得多,通常1-2周就能自愈。也有患者疑惑为什么治疗后听力不能立即,这是因为中耳黏膜从水肿到修复需要时间,就像扭伤的脚踝消肿后还要养几天。需要提醒的是,自行使用滴耳液对这类中耳炎无效,反而可能刺激外耳道。
如果耳闷症状持续两周以上,特别是伴随耳鸣或眩晕时,千万别当成普通上火处理。及时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,做个简单检查就能明确问题。记住,听力损失就像褪色的照片,有些损伤是难以复原的,早发现早治疗才能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感官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