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睁眼件事是摸眼镜,看电影时总担心3D眼镜架不牢,吃火锅时镜片瞬间起雾……这些场景对近视人群来说再熟悉不过。近视早已不是个别现象,我国青少年近视率超过50%,成年人中也有大量近视患者。面对这个"看不清的",我们该如何正确应对?
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,当眼球前后径过长,或者角膜曲率过陡,就会导致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而非视网膜上,这时看远处物体就会模糊。遗传因素、长时间近距离用眼、户外不足等都是常见诱因。值得注意的是,真性近视一旦形成就无法逆转,那些声称能"近视"的,可千万别轻信。
框架眼镜是传统的选择,适合所有年龄段。现在流行的超薄镜片和防蓝光镜片确实能提升佩戴舒适度,但要注意:防蓝光镜片并非人人需要,长期面对电子屏幕的人群才建议考虑。
隐形眼镜分为日抛、月抛等不同类型。虽然美观方便,但佩戴时间不宜过长,每天好控制在8小时内,睡觉时务必取下。特别提醒:游泳、洗澡时不要佩戴,以免引发感染。
近视手术主要有全飞秒、半飞秒和ICL晶体植入三种。手术并非"一劳永逸",术后仍需科学用眼。年满18岁、度数稳定两年以上、角膜条件合格的人群才可以考虑,一定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详细检查。
"护眼灯能预防近视"——实际上,任何灯光都无法阻止近视发生,关键还是用眼习惯。"转眼球可以治疗近视"——这只能缓解眼疲劳,对近视度数没影响。"近视后不戴眼镜能减缓度数增长"——恰恰相反,可能加重眼睛负担。
记住"20-20-20"法则:每用眼20分钟,就看20英尺(约6米)外的景物20秒。保持用眼距离,电子屏幕与眼睛距离不少于50厘米。增加户外时间,自然光能刺激多巴胺分泌,延缓眼轴增长。充足睡眠,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。定期检查视力,建立视力档案,尤其是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。
儿童青少年建议每3-6个月检查一次视力,建立屈光发育档案。高度近视(600度以上)患者要避免剧烈运动,每年检查眼底。孕妇可能暂时出现度数波动,产后会逐渐,不必急着换眼镜。中老年人出现近视"好转"可能是白内障前兆,要及时就医。
近视虽然普遍,但绝不是小事。科学矫正、合理用眼、定期检查,这三板斧缺一不可。与其焦虑度数增长,不如从现在开始,给眼睛多一点关爱。毕竟,清晰看的权利,值得我们用心守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