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,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、骨微结构,导致骨骼脆弱易折。它就像一栋年久失修的房子,外表看似完好,内部结构却已松散,轻微的撞击就可能造成损伤。
早期骨质疏松往往没有明显症状,这也是它被称为"沉默"的原因。但随着病情发展,可能会出现以下表现:身高逐渐变矮、驼背、腰背疼痛,的就是轻微外伤就发生骨折,特别是髋部、脊柱和手腕等部位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症状也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。如果出现这些情况,建议及时就医检查。
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是骨密度检查,也就是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(DXA)。这项检查,只需平躺几分钟就能完成。根据卫生组织标准,T值≤-2.5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。
除此之外,医生还可能会建议进行检查,评估钙、磷、维生素D等指标,以及骨代谢标志物检测,这些都能帮助更地了解骨骼健康状况。
以下几类人群需要特别关注骨质疏松风险:绝经后女性、65岁以上老年人、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、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人、体型瘦小者、长期吸烟酗酒者、缺乏运动者、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者。
如果你是以上高危人群之一,建议尽早进行骨密度筛查,及时发现并干预。
预防骨质疏松要从小做起,就像存钱一样,年轻时多存些"骨本",老年时才不会"骨本不足"。具体可以这样做:充足的钙摄入,每天需要800-1000mg钙;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,促进钙吸收;坚持适量运动,特别是负重运动;戒烟限酒;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。
还要特别注意防跌倒,家中地面保持干燥,浴室安装防滑垫,夜间照明充足,选择合适的鞋子等,这些都能有效降低骨折风险。
如果已经确诊骨质疏松,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。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:抑制骨吸收的双膦酸盐类;促进骨形成的特立帕肽;兼具双重作用的地舒单抗等。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。
需要注意的是,骨质疏松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,不能随意停药。同时要配合生活方式干预,才能取得佳。
很多人认为补钙越多越好,其实不然。过量补钙可能导致便秘、肾结石等问题,还会干扰其他矿物质吸收。一般建议通过饮食获取钙质,如牛奶、豆制品、绿叶蔬菜等。如果需要额外补充,也要遵医嘱。
另外,单纯补钙不补充维生素D,补钙会大扣。维生素D就像钙的"搬运工",能帮助肠道吸收钙质。
对绝经后女性来说,雌激素下降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。可以考虑激素替代治疗,但需要评估风险和收益。老年人则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,有些药物可能加速骨质流失。
长期卧床的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,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,应该尽早开始训练,促进骨骼健康。
已经发生骨折的患者,在治疗骨折的同时,更要重视骨质疏松的治疗。可以进行适度训练,改善平衡能力,降低再次骨折风险。
要定期复查骨密度,评估治疗。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,积极面对疾病,这对也很重要。
骨质疏松虽然常见,但并不可怕。关键在于早期预防、早期发现、规范治疗。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必要的药物治疗,完全可以维护好骨骼健康,远离骨折风险。
如果你有任何关于骨质疏松的疑问,建议医生,获取个性化的建议。记住,保护骨骼健康,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