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邻居李阿姨下楼时踩空台阶,手腕撑地后肿得像馒头,到医院一拍片子——桡骨远端骨折。这已经是今年小区里第三起老年人骨折了。事实上,我国每年约有4000万人次发生骨折,其中50岁以上人群占比超六成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既常见又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。
很多人以为骨折必然伴随剧烈疼痛,其实有些裂缝骨折刚开始就像普通扭伤。如果受伤部位出现这三个征兆就要警惕:首先是反常,比如小腿不该弯曲的地方能折弯;其次是骨擦音,伤处时听到"咔咔"声;后是明显畸形,比如手臂出现不自然的弯曲。但可靠的还是及时拍X光片,临床上有20%的裂缝骨折初次检查可能漏诊,必要时需做CT确认。
去年有登山客摔伤后,同伴用树枝固定腿部反而刺破血管。记住"RICE原则"才是正确的现场处理:Rest(制动)——用硬纸板或衣物临时固定伤肢;Ice(冰敷)——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,每次15分钟;Compression(加压)——弹性绷带包扎防肿胀;Elevation(抬高)——将伤肢垫高过心脏水平。但要特别注意,如果骨折端已刺破皮肤,千万不要自行复位,用清洁敷料覆盖后立即送医。
张先生小腿骨折石膏固定后,总觉得"多躺少动好得快",结果拆石膏时发现膝关节僵硬得像生了锈。实际上,骨科医生强调"动静结合":上肢骨折3天后要做手指抓握练习,下肢骨折1周后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肌肉等长收缩。现在新型高分子石膏透气性好、重量轻,配合锻炼能减少50%的关节僵硬发生率。记住每周要复查X光片,约10%的患者可能发生二次移位。
"喝骨头汤补钙"可能是流传广的伪科学。实验显示,熬煮4小时的骨头汤钙含量不如一杯牛奶的1/10。真正促进骨骼愈合的营养组合是:每天500ml乳制品+2个掌心大小的瘦肉+半斤深色蔬菜。特别要补充维生素D,北京医院研究发现,骨折患者维生素D缺乏率高达72%,会直接延缓愈合速度。但切忌盲目补钙,血钙过高反而可能诱发异位钙化。
临床统计显示,约30%的骨折愈合不良与不当有关。拆除固定装置后,要像呵护新生婴儿般对待伤肢:水温不超过40度的热敷能促进循环;从每秒1厘米的速度开始进行关节度训练;使用弹力袜或压力袖套预防肿胀。容易被忽视的是本体感觉训练——闭眼单腿站立、平衡垫练习等,能有效预防二次跌倒。一般来说,儿童骨折2-3个月能完全,老年人则需要4-6个月。
骨折是场马拉松而非冲刺跑。近春雨医生平台数据显示,规范的患者愈合时间平均缩短17天。如果发现伤处持续发热、疼痛加剧或出现异常包块,务必及时回院检查。记住,良好的医从性和科学护理,才是骨头愈合的佳"黏合剂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