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38岁做的颧骨内推+下颌角整形,现在43岁。如果让我重新选择,我依然会做轮廓手术,但一定会花半年时间对比医生方案。当时我面诊了三家机构就匆忙决定,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有人说"轮廓手术成功与否,从选医生那刻就注定了"。
先说说这五年来的变化。刚拆完头套那会儿确实惊艳——方脸变鹅蛋脸,同事都说我年轻了十岁。但第二年就开始发现些小问题:右侧咬肌偶尔会不自主抽搐,下雨天颧骨位置隐隐发酸。医生说这是正常现象,可近体检时才发现,我左侧下颌骨愈合处有微小骨裂隙。
1. 触觉敏感度下降:用指尖轻触下巴时,就像隔着一层保鲜膜,特别是冬天更明显。做表情时能感觉到皮肤和肌肉的联动不如以前自然。
2. 咀嚼耐力变差:现在啃骨头会习惯性避开右侧,不是疼痛而是有种"使不上劲"的感觉。火锅里煮软的牛筋是我的极限。
3. 季节性不适:每年换季时手术区域会有几天紧绷感,热敷能缓解。有次感冒发烧,突然发现颧骨位置跳痛,医生说是软组织记忆性反应。
不过这些代价换来的改变确实存在:以前因为高颧骨总被说"凶相",现在终于敢扎高马尾;下颌线清晰后双下巴自然消失,这是健身都难达到的。
20+的年轻群体:你们快但更要注意长远影响。我认识个25岁女孩做完三年后,出现咬合轻微偏移,现在吃饭总不自觉用单边咀嚼。
30+的职场人群:要考虑下垂风险。我同期手术的32岁宝妈,原本皮肤弹性好,但由于截骨量过大,现在不得不每年做热玛吉维持。
40+的成熟肌龄:重点评估皮肤回缩力。我手术时医生特意保留了些下颌角度,就是怕皮肤挂不住肉。现在看这个决定很正确。
1. 看截骨方案:保守型医生会采用"多段少量"截骨,虽然手术时间长但。我的失败在于选了主张"大块截骨"的医生。
2. 问固定方式:现在回头看,用可吸收钉比钛钉更适合我这种敏感体质。当时为省1万差价选了普通钛钉,现在拍CT还能看见反光点。
3. 查仪器配置:有三维导航设备的机构能降低神经损伤概率。我术后下巴麻木两周,就是因为医生凭经验操作。
冷热敷交替要坚持满三个月,我只做了一个月就偷懒;口腔清洁不到位引发过两次牙龈炎;失误的是没遵医嘱补钙,现在后悔当初没把液体钙当水喝。
现在每次摸到脸上那些细微的不平整,就会想起主刀医生那句话:"轮廓手术不是捏橡皮泥,是在活的骨头上做减法。"如果正在考虑这个手术,建议先把所有医生的库翻到底,比较他们十年以上的术后跟踪——时间才是好的检验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