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八点的太原长城医院整形美容中心,总能看到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干练身影在诊室整理病例,这就是被很多求美者称为"细节控"的郭霞。从医二十多年来,她坚持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准备当天手术的习惯从未改变。
很多人不知道,在手术台上一丝不苟的郭,抽屉里放着厚厚一沓学术会议笔记。上个月刚从韩国学术交流回来的她,正在将新的神经整形技术改良应用于临床。"医生必须保持学习,新技术迭代太快了",这句话常挂在她的嘴边。
翻开郭霞的履历会发现,这位医师在《中华医学美容杂志》等核心期刊发表的二十多篇论文中,有6篇专门研究微创瘦小腿技术的改进方案。凌晨两点的办公室灯光见证过她反复修改论文的身影,也造就了她对腿部神经分布的把握。
"郭做手术像在绣花",这是护士们私下的评价。在手术中,她会根据肌肉纹理调整假体植入角度;做吸脂时坚持采用"雨滴式"分层抽吸法,这些手法都源于她对人体结构的深刻理解。
去年有位疤痕修复患者让同事印象深刻。本可以1小时完成的手术,郭霞用了3个小时反复调整缝合层次。"疤痕修复不是遮住就行,要考虑后期皮肤张力",术后六个月复查时,那道原本狰狞的疤痕已变成淡淡的细线。
诊室的墙上有面特殊的锦旗,写着"妙手仁心"四个字。那是位60多岁的阿姨送的,她因为胸部术后不适辗转多家医院,后郭霞发现是罕见的包膜挛缩早期症状。"多花半小时触诊很值得",这种细致在现在快节奏的医疗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。
每周三下午是郭霞雷打不动的患者回访时间,她会亲自查看术后三个月的情况。助理小张统计过,郭的二次修复手术比例不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,"次就做好"是她的行医准则。
办公室书柜里摆满英文原版医学书籍,郭霞保持着每月研读2-3篇国外新论文的习惯。去年她把欧洲脊柱整形年会上学到的技术,结合人体特点改良后应用于临床,使期缩短了40%。
"技术没有尽头",这是她常对年轻医生说的一句话。现在郭霞带领的团队正在研究辅助下的个性化整形方案设计,也许用不了多久,太原的求美者就能体验到这项创新技术。
夜幕降临,整形中心的灯光渐次熄灭,只有办公室的台灯依然亮着。郭霞正在准备下周的学术报告,窗外的城市灯火与她案头的医学文献相映成趣,映照出一位医者的坚持与热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