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深圳艾妍医疗美容医院的诊室,总能看到一位戴着细框眼镜的医生耐心地为求美者画设计稿,笔尖在纸张上沙沙作响的间隙,他会抬头用温和的嗓音问:"您期待的是这样吗?"——这位就是被同行称为"面部雕塑家"的何德文医生。
1993年从医学毕业时,何德文就选择了当时还很小众的整形外科。在北京医院规培期间,他常常泡在解剖实验室到深夜,把面部神经血管分布图画了上百遍。这种执着让他在2002年获得医学部整形硕士时,已经能闭着眼睛说出面部每个美学亚单位的黄金比例。
"现在很多人觉得脂肪填充就是打针,其实在90年代我们要用自体脂肪做鼻梁,那才叫真功夫。"何医生谈起早年在上海医院进修时,为了练习脂肪提纯技术,连续三个月每天下班后都留在实验室筛脂肪细胞。
在何医生的方案本上,每个都贴着术前设计的坐标网格图。"面部轮廓不是简单的削骨或者填充,要考虑光影流动的韵律感。"他的"三庭五眼动态平衡法",会根据求美者说话时的微表情调整设计方案,这也是为什么经他手的鼻综合手术,笑起来时鼻尖都会呈现自然的水滴弧度。
去年有位舞蹈老师来面部年轻化,何医生发现她颧弓稍微内推2毫米就能让舞姿更上镜,但坚持要用可吸收线做提升:"艺术工作者需要保留面部表现力,我们不能为了追求静态牺牲动态美。"
在艾妍医疗的同事眼里,何医生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:每天早晨都要重温经典整形著作的某一章节。他的办公桌上放着1988年版的《东亚人种面部解剖图谱》,书页边缘密密麻麻记着不同年代的手术改良笔记。
"现在新技术层出不穷,但面部神经的走行规律不会变。"何医生近正在研究3D打印导板在脂肪填充中的应用,但每当年轻医生问他为什么不拓展其他项目时,他总是笑着指指墙上"精于面雕"的书法作品:"能把一个领域做透,比做十个半吊子强。"
深圳的夜灯亮起时,经常能看到何医生诊室的灯还亮着。护士说他又在整理资料,那些按年代分类的相册里,记录着三十年技术演变的轨迹,也记录着一位整形医生对的不懈追求。